1900年 Carl Hans Harting 申請了 Heliar 鏡組結構專利,本質上是 Cooke Triplet 的改良版,
即是在中央透鏡基礎上額外加入兩個光學單元,並且採用對稱式的設計。
這幫助三組鏡結構克服了縱向像差(longitudinal aberrations)同時仍能保證使用大光圈。
這樣鏡組便能做到 f/4.5 光圈且覆蓋 50° 的像場,使其特別適合拍攝人像和快速攝影。
1954年生產的銅製鍍鉻鏡身 Black paint 前環露銅,採用為當年最大光圈的 Heliar 結構,
直至最近廿年才見到日製 Cosina Voigtlander 生產光圈更大的 50/2, 75/1.8 旁軸鏡。
Preset 光圈環設計,小圓點控制最細光圈值,後銀環調較實際光圈,容許兩者快速切換。
鏡組 5片3群.重量 200g.最近對焦 2 feets.最小光圈 f/22.濾鏡 40mm.十二片光圈葉
參考資料【Early PENTAX TAKUMAR Lenses】
Asahiflex II 是日本第一台使用腰平觀景窗,並且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的 SLR。
二戰後盟軍佔領日本,記者軍人等發現 Canon、Nikon 的產品,於是這兩家逐漸開始外銷;
但在五十年代早期 Canon 忙著仿製改良 Leica,Nikon 則著眼於 Contax 等連動測距機。
Asahi Optical Co. 在1919年成立,主要業務是投影機鏡頭,從二零年代開始生產相機鏡頭,
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全力支援日軍,所以到大戰結束時 AOC 並沒有顯著的生產相機的成就。
二戰後據說 AOC 從德國的 Praktiflex 得到靈感,開始發展135底片 SLR;
之後在 1952 年推出 Asahiflex I,就是日本的第一台 SLR,也是首次出現 Takumar 鏡頭。
早期的 Asahiflex 機型使用 M37(37mm)螺紋,但後期的 IIa 與 IIb 則改成 M42。
Asahiflex 套裝鏡大多數是 Takumar 50mm f/3.5,而有少部份是 Takumar 58mm f/2.4。
Asahiflex 除了 I 之外,Ia、IIa、IIb 在美國市場是由 Sears 百貨銷售,掛的名字是 Tower,
Tower 牌子後面會加上一個數字表示型號,但究竟對應著 Asahiflex 的那一型似乎有點亂。
一般的說法如下:Asahiflex Ia 相當於 Tower 23,Asahiflex IIb 兩型相當於Tower 23 或 24。
參考資料【Asahiflex II:日本第一台快速回彈反光鏡 SLR(1954)by 冼鏡光】
✭ Bessaflex TM ✭ Superia Premium 400 ✭
✭ Pentax K-1 ✭ VSCO Fuji 160C ✭
✭ 總結使用心得 ✭
Heliar 結構使此鏡全開光圈時層次過渡自然、成像細膩柔和且收光圈後擁有很高的解像力;
銅製鍍鉻鏡身用料十足,對焦環手感柔順;可惜早期鍍膜功效不大,不加遮光罩容易起霧。
作為旭光學第二顆生產的鏡頭,少數非 Double Gauss 大光圈標準鏡,收藏值遠大過實用。
鏡頭評分(五✭為最高)Asahi-Kogaku Takumar 58mm f/2.4 M37
光學質素(解析度、灰階層次、散景表現):✭✭✭✭
實用性(重量手感、可用光圈、對焦行程):✭✭✭
收藏值(罕有度、二手市場的成色及價格):✭✭✭✭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